资源含义
k8s中所有的内容都被抽象为资源,资源实例化之后,叫做对象。
资源分类
名称空间级别
仅在此名称空间下生效,k8s的系统组件是默认放在kube-system名称空间下的,而kubectl get pod等价于kubectl get pod -n default,因此查看不到k8s的系统组件。
1、工作负载型资源(workload):Pod【k8s最小组成部分,共享网络栈共享存储卷】、ReplicaSet【RS,调度器、控制器,通过标签去控制pod的创建、副本数量】、Deployment【控制器,通过控制RS的创建去创建pod】、StatefulSet【为有状态服务所建立的管理器】、DaemonSet【可以在每一个节点都运行一个pod的组件】、Job【工作、任务】、CronJob【轮询工作、轮询任务,为批处理而生的】(ReplicationController在v1.11版本被废弃)
2、服务发现及负载均衡型资源(ServiceDiscovery LoadBalance):Service【简称svc,服务,将服务暴露出去】、Ingress【将服务暴露出去】、...
3、配置与存储型资源:Volume(存储卷)【给pod提供持久化的能力】、CSI(容器存储接口,可以扩展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存储卷)
4、特殊类型的存储卷:ConfigMap(当配置中心来使用的资源类型)【一般用来存储配置文件达到热更新的状态】、Secret(保存敏感数据)【加密方案存储数据,一般用来保存密码文件、密钥等等】、DownwardAPI(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输出给容器)【类似于CSI,】
集群级别
不管在任何名称空间下定义,在其他的名称空间下都能看得到,在定义的时候无需指定名称空间
例如:Namespace、Node、Role、ClusterRole、RoleBinding、ClusterRoleBinding
资源清单
k8s一般都是通过定义资源清单的方式去创建资源,资源清单等价于剧本,写好了每一步应该如何去做
在k8s中,一般使用yaml格式的文件来创建符合我们预期期望的资源,这样的yaml文件我们一般称为资源清单
模板
Deployment模板
apiVersion: apps/v1 # 指定api版本,此值必须在kubectl api-versions中
kind: Deployment # 指定创建资源的角色/类型
metadata: # 资源的元数据/属性
name: demo # 资源的名字,在同一个namespace中必须唯一
namespace: default # 部署在哪个namespace中
labels: # 设定资源的标签
app: demo
version: stable
spec: # 资源规范字段
replicas: 1 # 声明副本数目
revisionHistoryLimit: 3 # 保留历史版本
selector: # 选择器
matchLabels: # 匹配标签
app: demo
version: stable
strategy: # 策略
rollingUpdate: # 滚动更新
maxSurge: 30% # 最大额外可以存在的副本数,可以为百分比,也可以为整数
maxUnavailable: 30% # 示在更新过程中能够进入不可用状态的 Pod 的最大值,可以为百分比,也可以为整数
type: RollingUpdate # 滚动更新策略
template: # 模版
metadata: # 资源的元数据/属性
annotations: # 自定义注解列表
sidecar.istio.io/inject: "false" # 自定义注解名字
labels: # 设定资源的标签
app: demo
version: stable
spec: # 资源规范字段
containers:
- name: demo # 容器的名字
image: demo:v1 # 容器使用的镜像地址
command: [ "/bin/sh","-c","cat /etc/config/path/to/special-key" ] #启动命令
args: #启动参数
- '-storage.local.retention=$(STORAGE_RETENTION)'
- '-storage.local.memory-chunks=$(STORAGE_MEMORY_CHUNKS)'
- '-config.file=/etc/prometheus/prometheus.yml'
- '-alertmanager.url=http://alertmanager:9093/alertmanager'
- '-web.external-url=$(EXTERNAL_URL)'
#如果command和args均没有写,那么用Docker默认的配置。
#如果command写了,但args没有写,那么Docker默认的配置会被忽略而且仅仅执行.yaml文件的command(不带任何参数的)。
#如果command没写,但args写了,那么Docker默认配置的ENTRYPOINT的命令行会被执行,但是调用的参数是.yaml中的args。
#如果如果command和args都写了,那么Docker默认的配置被忽略,使用.yaml的配置。
imagePullPolicy: IfNotPresent # 每次Pod启动拉取镜像策略,三个选择 Always、Never、IfNotPresent
# Always,每次都检查;Never,每次都不检查(不管本地是否有);IfNotPresent,如果本地有就不检查,如果没有就拉取(手动测试时,
# 已经打好镜像存在docker容器中时,使用存在不检查级别,
# 默认为每次都检查,然后会进行拉取新镜像,因镜像仓库不存在,导致部署失败)
resources: # 资源管理
limits: # 最大使用
cpu: 300m # CPU,1核心 = 1000m
memory: 500Mi # 内存,1G = 1000Mi
requests: # 容器运行时,最低资源需求,也就是说最少需要多少资源容器才能正常运行
cpu: 100m
memory: 100Mi
livenessProbe: # pod 内部健康检查的设置
httpGet: # 通过httpget检查健康,返回200-399之间,则认为容器正常
path: /healthCheck # URI地址
port: 8080 # 端口
scheme: HTTP # 协议
# host: 127.0.0.1 # 主机地址
initialDelaySeconds: 30 # 表明第一次检测在容器启动后多长时间后开始
timeoutSeconds: 5 # 检测的超时时间
periodSeconds: 30 # 检查间隔时间
successThreshold: 1 # 成功门槛
failureThreshold: 5 # 失败门槛,连接失败5次,pod杀掉,重启一个新的pod
readinessProbe: # Pod 准备服务健康检查设置
httpGet:
path: /healthCheck
port: 8080
scheme: HTTP
initialDelaySeconds: 30
timeoutSeconds: 5
periodSeconds: 10
successThreshold: 1
failureThreshold: 5
#也可以用这种方法
#exec: 执行命令的方法进行监测,如果其退出码不为0,则认为容器正常
# command:
# - cat
# - /tmp/health
#也可以用这种方法
#tcpSocket: # 通过tcpSocket检查健康
# port: number
ports:
- name: http # 名称
containerPort: 8080 # 容器开发对外的端口
protocol: TCP # 协议
imagePullSecrets: # 镜像仓库拉取密钥
- name: harbor-certification
affinity: # 亲和性调试
nodeAffinity: # 节点亲和力
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: # pod 必须部署到满足条件的节点上
nodeSelectorTerms: # 节点满足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
- matchExpressions: # 有多个选项,则只有同时满足这些逻辑选项的节点才能运行 pod
- key: beta.kubernetes.io/arch
operator: In
values:
- amd64
apiVersion: v1
kind: Service
metadata:
#元数据
name: string
#Service名称
namespace: string
#命名空间,不指定时默认为default命名空间
labels:
#自定义标签属性列表
- name: string
annotations:
#自定义注解属性列表
- name: string
spec:
#详细描述
selector: []
#Label Selector配置,选择具有指定label标签的pod作为管理范围
type: string
#service的类型,指定service的访问方式,默认ClusterIP
#ClusterIP:虚拟的服务ip地址,用于k8s集群内部的pod访问,在Node上kube-porxy通过设置的iptables规则进行转发
#NodePort:使用宿主机端口,能够访问各Node的外部客户端通过Node的IP和端口就能访问服务器
#LoadBalancer:使用外部负载均衡器完成到服务器的负载分发,
#需要在spec.status.loadBalancer字段指定外部负载均衡服务器的IP,并同时定义nodePort和clusterIP用于公有云环境。
clusterIP: string
#虚拟服务IP地址,当type=ClusterIP时,如不指定,则系统会自动进行分配,也可以手动指定。当type=loadBalancer,需要指定
sessionAffinity: string
#是否支持session,可选值为ClietIP,默认值为空
#ClientIP表示将同一个客户端(根据客户端IP地址决定)的访问请求都转发到同一个后端Pod
ports:
#service需要暴露的端口列表
- name: string
#端口名称
protocol: string
#端口协议,支持TCP或UDP,默认TCP
port: int
#服务监听的端口号
targetPort: int
#需要转发到后端的端口号
nodePort: int
#当type=NodePort时,指定映射到物理机的端口号
status:
#当type=LoadBalancer时,设置外部负载均衡的地址,用于公有云环境
loadBalancer:
#外部负载均衡器
ingress:
#外部负载均衡器
ip: string
#外部负载均衡器的IP地址
hostname: string
#外部负载均衡器的机主机
Comments | NOTHING